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扯到歷史評斷和政策論述,立委該如何質詢龍應台

圖片摘自蘋果日報網站。托腮當然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這兩天又有龍應台被立委罵的報導,吵的跟之前算同一件事。
在這裡提出我的看法,前面主要仍針對段宜康質詢龍應台的逐字稿


與其拿這段對話結論出兩方(段與龍)的立場,
不如把這段質詢視為進一步討論台灣人權議題的開始。
立院質詢30分鐘或許算長,但真要探討這個歷史問題和責任歸屬,
我想3小時都不夠,因此如果總結這段對話,我只能說兩邊都太粗糙,
但如果把這段對話當話引,那就很有繼續討論的可能,例如:


1. 段對蔣的個人清算:
過去的白色恐怖,兩蔣身為最高領導,個人絕對脫不了關係。
但清算兩蔣就好嗎?事實已經表明,白色恐怖不只兩蔣的事,
它跟龍應台說的「結構」──冷戰的、國共的、台灣當時情境的──
息息相關,因為台灣那時真的有共黨內應,國府倉皇來台,在這最後基地,
怎麼可能輕放「細作」在台活動,特別是中共隨時可能侵台時?
隨後韓戰爆發,東亞冷戰格局底定,兩蔣代表的「自由中國」
要在台灣站穩腳跟,又怎麼不在貨真價實的冷戰前線「肅清匪諜」?
若只針對兩蔣,那我們怎麼處理那些共黨內應,又怎麼拿捏
「國家安全」與「人權」?
實踐轉型正義,就必須探討這些面向,
否則就只是殘缺的正義,甚至稱不上正義。
暫不討論人權遺跡和檔案保存等前導議題
──這或許是30分鐘質詢更迫切需要提的部分──
如果段宜康想觸及轉型正義的核心,我想他應該要更深入。

2. 龍的「共識」:
馬政府一意「道歉」、民進黨高喊轉型正義,都被對方貼標籤攻擊,
但轉型正義又是亟需儘早推行的議題,好讓台灣政治和族群
放下爭議已久的歷史包袱。
政府該做的,是主動、不避諱地釐清當時的情境,並交給社會討論、評斷,
使社會因為這些較清楚、完整的情境而有若干討論,
再依據這些討論實踐轉型正義。
比方說,國民黨對人權壓迫在當時或許合法,但卻違背憲法精神
(不考慮臨時條款,那不是憲法本文),行政單位可依此評斷這些歷史,
讓憲法關於人權保障的條文得以進入議題,使人民對憲法「有感」,
討論也比較能聚焦,使日後立法院能依此訂定轉型正義相關法條,
司法院能依此釋憲和處理相關案件。
政府對轉型正義還是有施力之處,應該要帶起討論,而非就此卸責丟給
「社會共識」,如果什麼議題都等NGO們有共識才被動實行,
那我們也不需要陳冲、龍應台這些有識之士入閣了。

綜合以上兩點,我認為段宜康提轉型正義很好,但應該繼續追問龍應台
要怎麼實踐討論;龍應台不正面回應歷史功過可以,但應交待討論、
凝聚共識的計畫與機制。

龍應台該回答的,是如何將白色恐怖的證據及相關研究成果交給大眾知曉,
接著用什麼樣的機制帶領社會討論,盡可能凝聚她指的「社會共識」。

段宜康和其他立委該追問的,是文化部如何維護人權證據、
向公眾傳達相關研究成果、要用什麼方式討論來凝聚社會共識。
這些事情的計劃表和時間表在哪裡,如果沒有、或者不夠明確,
那什麼時候可以給出來?這才是龍應台最該說明、大家最該知道的問題。
(這種質詢方法可以參考尤美女質詢李鴻源的手法,同黨立委唷~)

我跳過後續報導失焦和質詢態度的「程序問題」,
直指立委和龍應台面對解釋戒嚴歷史、文化政策核心論述的「實質問題」,
無非想從議題的核心出發,討論質詢時立委該怎麼問,龍應台該怎麼回答。
我試圖在積極面上思考這個議題「該」怎麼進行的應然,
而不是消極批評立委或龍應台「不該」這樣做的實然
──那個我看政論節目就夠,但若認真討論,我要的更多。

批評龍應台消極迴避、立委態度不好很容易,但是關心公共議題者,
更該積極思考龍應台和立委「應該」怎麼討論他們面對的實質議題:
「要怎麼詮釋這段歷史」、「文化政策的制定是用誰的價值?」
這才是我認為公民之間「有建設性」的討論。
甚至不客氣地說,我們公民才是最該討論這些議題的主角,
該討論卻沒討論,我們也有責任。

民主社會的公民不會比官員和立委好當多少,既然我們是社會的主體、
政府是我們選出來的,我們也因此承擔了社會進步的責任。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本來是要搜尋Ken Wilber的意識光譜,
卻意外發現這個頗引人反思與深探的部落格,
算做一場驚喜收穫。

我自己大概從來沒有關心過政治議題,也無黨派。
所以在看這段作者Jerway提供的質詢之前,
我並沒有聽過段宜康,
也不知道他與龍應台的政黨與理念。
只是雨紛紛的天氣實在悶,
所以在此提出自己的嘴泡。

首先,
段的第一段發言已經顯露出一種非宏觀的偏頗,
他企圖進入他自己的鋪陳中,而非誠實面對整個事件。
或者說,他沒有誠意誠實談論這件事情,
誠實的說法只是他自述的手段之一,
也是他將整個討論引入他思考邏輯的一塊墊腳石。
雖然他後來一直強調誠實面對過去、揪出加害者,
但誠實面對過去與確保未來會不會發生白色恐怖類似事件無關,
誠實面對過去?什麼過去?哪一個面向的過去?
那些情境非現代,即便真正誠實,
但若是一樣的條件再發生一次,又如何確保會不會發生?
段似乎利用舔歷史傷痛來獲取某些情緒上的認同。
又,確定加害者這件事情,
是讓大眾心理有一個可以投射憤怒的對象,
對於整段歷史沒有實際幫助,它已經成為歷史了。
並不是說不該去釐清,當然需要釐清。
此事跟段所指的族群相互猜忌等等理由也無關。
表面上看起來,
段似乎就是為因白色恐怖失去人權而死亡的臺灣人發聲,
但他的質詢帶有為憤怒而憤怒的憤怒。
然而,若是在白色恐怖發生之時就立即確知加害人,
那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嗎?

然後,
整個質詢當中,段頻頻打斷龍是怎麼一回事?
段與龍的發言字數比例
不會比白色恐怖最嚴重時外省與本省人口比例少。
段一直問龍到底誰應該負責,加害者是誰,
這只是想要挖窟給龍跳嘛!
另外,為什麼要拿出德國人來講?
因為德國曾經有過納粹經驗?
德國人跟此事真正的關連是?這裡聽來有點莫名其妙。
我們無法用自己的觀點與方式來看待這個事件嗎?
為什麼不也去問問愛斯基摩人的意見呢?
Jerway說:
「因此如果總結這段對話,我只能說兩邊都太粗糙...」
但,我看不到龍哪裡可以在段的犀利態度中找到機會表達。

最後,
段所謂卑微的要求根本一點都不卑微。

好啦,
我承認我過於激動...
但這也就是我認為Jerway的發文很珍貴的原因,
看過了整個質詢內容,再來看這個發文,就可以發現美妙之處,
因為他直接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精緻的,而且是沈澱過後的洞見。
他不落入情節的描述與情緒,想必這是專業能力始然。
這種思考邏輯就是我們這種俗人無法破解的力量。
我自己就被這段質詢捲進去了...
而且他沒有贅字,有一種以恰如其分的距離來審視整個事件的超然。
瞭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需要一種深度的思考能力與素養,
還要有讓事件自然發生的寬容態度。
作者以上都有,我覺得很精彩!

謝謝Jerway :-)

張貼留言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