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倫敦奧運開幕式的解讀-台灣視角

再一次,倫敦告訴我們,什麼是身段,什麼是文化。

文化不是自憐地凝視過去的驕傲,
不是鼓噪著宣示自己站上舞台的決心,
而是認識自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的人群中,清楚知道:

我們從哪裡來,而又該看向哪裡。


英國告訴我們,
她不只有莎士比亞,不只有工業革命,不只有哈利波特。
公衛制度、兒童福利、搖滾龐克流行文化,全都奠基於此。
而這一切過去,都預示一個新的未來──屬於所有人的未來。

當舞台甚至不再專屬於專業表演藝術者,不再上演虛構的美麗世界,
而包含了病床、惡夢、汙染與死亡;
當奧運會旗掌旗不再限於運動員,
也包括巴倫波因等古典音樂家以及兒童醫院的員工;
當「家」的外殼緩緩升起,網際網路發明人在舞台上輕鬆打著電腦:
他的成就,今天所有人的日常。


那一刻,我們明瞭:大眾,才是今日文明的主角。


至於事前期待的,
歐洲作為西方文明的代表,怎麼利用這一次奧運,回應四年前北京的挑戰?
怎麼解釋今天他自己面臨的危機?

當205個國家共同組成的聖火台
由眾人──而不是單一英雄──點燃,
升起在所有人圍繞的舞台正中央,
我們彷彿看見了答案,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


「我自己?不,是我們。」


倫敦奧運開幕式告訴我們,
搜尋未來,關鍵詞:公民、多元、合作。


同樣是島國,同樣有相同語言的強權在側。

英國知道:眾人喧嘩中,輕敲一只空酒杯才能讓全場注目。
台灣不大,學習敲杯的手勢,正是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