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有些概念其實不應該這麼難理解的。
人有好多個面向,而其中大多數面向,大體上接近常態分佈。兩邊極端的人少,而越接近平均值,人數越多。
資本主義跟民主政治的結合體,理想的狀況應該就是,私人企業照顧中間淺黃色的區域,因為中間的人數最多,而他們也都很相像。私人企業能用簡單幾個產品線就滿足他們類似的需求,同時人數足夠也保證了一定的經濟規模,讓企業能夠獲利。
而政府呢?我覺得就必須負責兩端橘色的部分,這些人人數少,之間的差異很大。照顧一個這些特殊族群需求,絕對是比照顧一個中間人需要的資源多,可是,別忘記每一張常態分配圖都只代表人生中的一個面向,而沒有人--是的,沒有人--在人生中所有面向都會是主流。別的不談,就連最客觀的,就連身高、手長、坐位高度...
這些身體上的量測,全世界也沒有一個人,所有的值都在淺黃中央區域中。
我們總在一些面向上平凡,也總在一些面向上,我們會是極端值--不管會是特別傑出,或是特別不足。
可是我們總還是習慣用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遇到跟自己一樣的,就高興;而不一樣的,就是不正常。可是如果一直把這個圖放在心裡,也許所謂一樣不一樣,也就是必然的現象,沒有必要焦慮也沒有必要有什麼情緒。
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對於企業的產品,有那麼多好吵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因此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他的「最好」--私人企業的產品大多就是只能選擇一個小範圍的顧客來做,選擇最中間平均值的當然就可以賣給最多人,可是仍然不可能是涵蓋全部--譬如手機,對手小的人,三星跟HTC旗艦機當然太大不好操控,不過對我這種短期記憶有缺陷的人來說,iphone沒有桌面小工具的設計讓我完全無法使用。在這種狀況下,我真的不知道比較的意義在哪裡?對我來說,戰產品,就相當是戰不同類型的人--那是一種很無謂的行為,除了暴露自己只會自我中心思考之外,沒有其它的意義。
而政府施政,又是另一回事。對於公共設施,常常聽到有人說,「我用得好好的啊,他們吵什麼吵」,或甚而給別人冠上「刁民」的封號。可是你要知道,你不是別人,如果設身處地去想,如果你在他那樣的景況,你的作法會不會不一樣?要對一輛導致後面大雍塞的轎車按喇叭很容易,可是如果你坐上他的駕駛座,也許你會看到有一隻小狗正在過馬路。對於公共政策而言,僅僅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是不夠的,還必須去了解各種不一樣的人的需求,以及他們的想法。一個馬路,一個政策不能僅僅為中央山峰的人服務,它必須去想到所有的人,即使不能百分之百,也應該達到95%的公平。
這跟民主乍看是牴觸的,因為中央淺黃色區域的人,根據統計學,就已經遠遠過半(事實上是大於65%),好像民主制度會使得政府拿資源只去照顧到中間的人就足夠了。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別忘了每一張常態統計圖都只是人的其中一個面向,我們每個人這麼多面向裡面,總會有其中的一些部分,是很特別的,需要特別的照顧跟額外的資源。
而民主政治正需要每個人都有這種「我在很多方面是中間值,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也是極端值」的自覺,去看到面向的多樣性,以及在每一個面向上,人的多樣性。所謂民主政治裡面的「平等」,絕不僅僅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這樣簡單的制度面而已,而是需要我們去看到這種多元性,而才能真正理解,建築在這樣多元上的平等,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又是如何才能真正保障每一個人。
正是因為不一樣,才需要平等:我想這應該可以澄清很多人,對於"平等"概念的誤用吧。
======================
大家會不會覺得整篇是廢話?我好怕寫了大家都知道的"1+1=2"的文章結果還寫很長一篇 XD。
可是我每次看商周,或是像今天中午吃麥當勞順手拿起cheer雜誌、或是看一些議題討論,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這樣做就對了」「成功人士都...」「做不到是因為你懶惰/沒經驗/不努力」這種好像個人差異不存在的說法,總讓我覺得不吐不快。
如果覺得很有趣就幫我點個讚或留個言吧。如果覺得有趣,接下來會有續集:我想談談,在這麼多面向之中,每一個面向都可以畫出一個分佈圖,但在這些圖中總有一兩個圖是大家認為重要的,譬如錢、外貌、他人評價、社會地位等等。而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權重呢?就像很多身邊朋友都在焦慮,快30歲了卻好像一是無成,張愛玲不是說「成名要趁早」嗎?這種"少年成功"的認知是絕對的價值嗎?還是它只是一種心裡魔障?
我覺得,也許答案就在歷史學當中,藉由歷史,我們能讓自己從當代價值觀解放出來,維持一種,了解但不被束縛的距離,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